新闻媒体

联系我们

北京赛迪会展有限公司
电话:010-88558123
邮件:info@chinawind.org.cn

展会新闻

多场论坛召开,CWP2024第二日热度不减!

10月17日,CWP 2024进入到第二日,多个专业分论坛举办,除风能资源、海上风电、后市场、风电机组可靠性等风电技术创新与管理论坛外,今年还围绕新型储能、氢氨醇、氢电协同、构电型风电技术、混塔安全与发展等前沿领域设置了多场论坛。同期,展览现场继续火爆,精彩看点轮番上演,共同将大会气氛推向高潮。


推动绿色燃料发展,助力多领域脱碳


在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航运业作为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其脱碳行动与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愈发凸显。国际海事组织(IMO)等国际规则制定者正引领各国共同推进航运业的脱碳进程,以期实现行业的绿色转型。绿色燃料作为推动航运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技术路径,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当前绿色燃料在推动航运业脱碳过程中仍面临技术突破、成本控制、规则制定等多重挑战,亟需全球范围内的携手合作与共同推动。



 

10月17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和丹麦王国驻华大使馆联合举办了“电力多元化转换(Power to X)——氢氨醇高峰论坛暨第二届中丹航运脱碳峰会”。开幕式上,丹麦王国驻华大使孔墨客,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危管防污处处长白宇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世界银行首席能源专家,中国、蒙古、韩国基础设施局国别主任王晓东,丹麦投资促进局特别顾问Peder Bo Sørensen分别致辞。在随后的四个研讨环节中,来自世界银行、丹麦投资促进局、丹麦海事局、落基山研究所、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大连海事大学、中广核、明阳集团、运达股份、电气风电、天合光能、正泰新能源、阳光电源、马士基、达飞轮船、丹佛斯集团等国外机构和全产业链企业的代表,从政策、成本、技术等角度深入探讨了如何加快绿色甲醇发展,为推动全球航运业脱碳提供支撑。


与会代表们认为,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政策可以成为加快绿色甲醇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随着国际海事组织(IMO)、欧盟分别出台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文件,以及将航运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全球航运业正面临越来越大的脱碳压力,纷纷加紧通过绿色燃料替代传统燃料。这就在全球范围内为绿色燃料打开了市场空间,有助于推动技术进步,提升绿色燃料的经济性。而这也可以让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充分利用零碳便宜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优势,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零碳产业园,构建零碳工业体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当前,绿色甲醇要从应用示范走向商业化发展,仍需要进一步提升经济性。为此,必须激发上下游的创新活力,协同各方力量推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涵盖柔性绿电制氢系统、电解槽、生物质气化技术、燃料发动机、高能效电动机等。


新产品、新技术闪耀“创新剧场”




创新是企业破浪前行的风帆,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国风电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风电设备制造技术进一步提升,已进入“无人区”,风电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风力发电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成为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中坚力量。“创新剧场”是CWP的重磅活动,也是行业专家、业内企业、专业观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每年都有全产业链企业在此展示前沿产品、新技术及解决方案,有力促进了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风电产业创新发展。


在10月17日的“创新剧场”活动上,金风科技、明阳智能、优利康达、洛帝牢、舍弗勒、弗兰德、威胜利、杰瑞环保科技等企业悉数登场,分别针对机组大型化高速发展的思考、协同创新场景解决方案、退役风光设备资源化循环利用,风电机组传动链“再赋能”及智慧运维,创新驱动风氢绿色循环,预应力体系在风电塔筒中的应用,齿轮箱激光熔覆滑动轴承开发,创新场景、开创新能源电力运维服务的AI时代,增强螺栓抗疲劳弹性结构的创新方法及智能感应检测技术等发布了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




多个前沿领域论坛,热点话题全覆盖



在“风电机组可靠性论坛——风险分析及防控”论坛上,来自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中国中车、三一重能、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中海油、锐源风能的代表发表了精彩演讲,话题涵盖风电机组事故统计与分析、风力发电机集成传动系统可靠性设计研究、大兆瓦风电机组可靠性试验验证研究、大叶轮机组安全稳定评价方法、大型叶片高可靠性技术保证、智能预警健康管理方案、基于运行视角下的机组可靠性管理、中国台风区域漂浮式风电一体化设计、风电机组安全性能提升相关技术应用等。  

 

 


在“海外机构专场: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上,来自苏格兰国际发展局、彭博新能源财经、三一重能、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Fusionz人工智能公司的代表发表了演讲,内容涉及用创新解决海上风电的全球性挑战,全球风电市场现状及展望,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实践,欧洲风电情况及其绿色评价体系概述,德国风能产业现状、趋势与机遇,以及英国能源政策改革带来的新机遇等。    




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发展迅猛,已成为全球海上风电装机规模最大的国家。然而,随着近海风能资源开发逐渐趋于饱和,海上风电场建设正逐步向离岸更远、水深更深的深远海转移。由于我国60%以上的海上风能资源都位于水深超过60米的深远海区域,这使得风电场建设面临更加复杂的海洋环境,对风电机组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10月17日举办的“海上风电发展论坛”上,与会嘉宾们围绕多个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他们不仅关注全新一代大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技术、深远海风电规模化开发技术,以及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创新等前沿领域,还对全球海上风电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分享了风电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宝贵经验。嘉宾们一致认为,要从海上风电的整个建设环节进行统筹考虑,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来降低海上风电机组的成本,提高其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推动海上风电的高质量发展。此外,会议还就海洋环境精细化分析技术、海上风电深度测试验证、海上风电柔性低频输电变流器解决方案、海上风电水下资产检测技术,以及涂料防腐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海上风电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蓬勃发展,产品迭代升级不断加速,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显著提升。然而,在风电主轴承、叶片材料、发电机、齿轮箱等核心零部件的制造与应用领域,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风电装备制造业亟需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以创新驱动发展,优化发电效率,提升发电性能,加强智能化建设,补短板、强基础、促升级,力求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风电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10月17日下午,风电技术创新论坛成功举行。来自运达能源、远景能源、东方电气、中材科技、人本集团、三一重能等众多知名企业的技术精英,围绕风电关键零部件的智能制造、数字化技术在智慧运维中的应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等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并就如何在风电制造体系外延趋势下,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联动,推动产业链协同迭代升级,以及如何实现核心大部件的高质量自主研发与制造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论坛包括主题演讲、技术交流、产业链对话等多个环节,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   

 

 


在政策引导和环保需求迫切的双重加持下,可再生能源转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步迈进,行业技术更新迭代快速而迅猛,相关设备退役成为常态。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每年将有超过1000万千瓦的风电机组退役,如若处置不当将会带来环境风险。如何从源头开始,实现行业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得到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在10月17日上午召开的循环经济助力风电行业迈向零废未来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们聚焦风电行业的循环经济政策、标准、叶片回收最新技术、案例实践及商业模式创新等话题,分享了各自的思考与实践,为行业迈向零废未来提供了参考借鉴。有代表表示,针对促进可再生能源设备循环利用,行业企业要主动作为,从设计制造伊始,就将循环理念融入其中,并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不断完善,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最小化浪费,进而推动行业向绿色、低碳的零废未来迈进。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国能龙源、计鹏咨询、龙津节能等机构和企业的代表在关于行业零碳发展机遇与挑战的分享中进一步凝聚了低碳转型共识,并提出了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落实责任者延伸制度,搭建交流平台,加强产业链利益相关方的协作沟通,建设可再生能源产业再生资源收集、贮存、运输体系等建议。 

  


 

2024年8月,《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印发,分别针对不同方向提出了9项专项行动,推进今后4年高质量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各项工作。这既是解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近期关键问题的破题之举,也为发展电力领域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新课题、明确了新方向。作为能够主动支撑电网稳定性的新型风电技术——构网型风电,如何乘此东风,实现更好地应用造福行业?10月17日下午,在“构网型风电技术研讨会——未来电力系统的创新与挑战”上,嘉宾们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并网特性评价技术研究室主任李少林指出,当前电源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构网型技术赋予新能源成为主体电源的潜质,建议加快推进首个构网型示范风电场建设,并开展现场试验,促进构网型新能源国家标准的制定。金风科技、阳光电源、运达新能源、明阳智能、国能日新等企业的代表分享的企业研发实践案例及成果也证明,与传统风电技术相比,构网型风电技术可独立构建电网,并能够在并网和单独运行两种方式中灵活切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各企业已探索形成了具有企业特色的构网型风电技术体系、解决方案和应用场景规划。但这项技术尚处于示范试验阶段,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何实现灵活多场景中的稳定运行和控制也需要进一步探讨验证。未来的研究可从解决以上问题着手,进行深度探索。    




气候变化、不同地形、海拔变化等情况都会让风能资源的分布和情况都有所改变,对风电场的布局和规划、风电机组的选型产生较大影响。10月17日举办的风资源技术论坛,围绕复杂场址条件中风能资源评估、创新风能资源技术研究、多能协同开发中的风能资源耦合评估展开。来自三峡集团、运达股份、金风科技、中车株洲所、明阳智能、电气风电、协合新能源、中石油、瑞科科技、美迪欧动力气象技术公司、北京鉴衡认证中心等的专家进行了分享和技术交流。专家们表示,风能资源科学评估预测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各类繁杂条件下的风能资源评估技术面临严峻挑战,大范围观测资料的数值气象建模是风能资源评估的发展趋势;建立完备的风能实测数据库,同时行业迫切需要数值建模工具并培养相应的技术人才;加强研究创新风能资源测试方法。在风光负荷配比上,可根据风电和光伏的出力特性,开展长时间尺度时序运行仿真,考虑消纳、单瓦造价和电价后,选择系统整体经济性最优配比方案,同时考虑足够的冗余,验证互补。




在10月17日下午举办的混塔安全与发展论坛上,来自天杉高科、协合新能源、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中船海装、华锐风电的专家们针对混塔技术的机遇和挑战、可靠性等进行了研讨;来自明阳智能、远景能源、电气风电、同济大学的代表,针对混塔的设计、保障方案、质量缺陷,分享了他们的经验与探索。混塔技术路线多样、工序相对复杂,要保证钢混塔筒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质量,需要在设计、模具、管片生产、结构胶、预应力、吊装等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提升、管理上严格把控,解决技术上的瓶颈。未来,要统一设计规范和制定行业标准,开展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和应用,推动关键基础材料、设备、零部件等技术升级,促进全产业链发展。




10月17日上午,风电机组优化升级专题论坛成功举办。来自电气风电、金风科技、润阳能源、运达股份、中船海装、北京计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智慧能源工程研究院等的专家就存量机组叶片增功和发电量提升、风电机组智能化、风电机组综合技改方案、智慧服务资产托管解决方案、风电机组增功提效技术创新及其应用、风电改造升级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应用探讨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在机组大型化进程中,安全可靠性、发电自适应能力及运维的便捷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主要难题。有专家建议,通过推行“云·场·端”一体化的智能控制系统,将单机自适应控制、场级协同控制及云端诊断预警等功能相融合,此举不仅能够显著提升风电发电收益,还可以大幅降低运维成本,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还有专家强调,深入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力,提升风电机组的运行性能,对于确保风电资产效益的最大化至关重要。在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改造来降低故障率、提升发电量,将直接促进风电市场发电效益的提升,为风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10月17日下午,风电从业人员安全培训研讨会暨GWO中国委员会年会召开,来自GWO、金风科技、SIOETC国际海洋培训中心、维斯塔斯、远景能源、中际联合等多家机构和企业的代表围绕风电人员安全培训的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维斯塔斯大亚洲区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经理李袁守强调,安全部门的准确定位、安全工作所承载的价值,以及安全团队的专业能力,共同构成了推动风电行业安全工作稳步前行的坚实基石。GWO中国委员会主席、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上风电培训中心主任马春玲,对风电行业的安全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她表示,风电领域对人员在紧急状况下的应急响应与救援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但当前现场却普遍缺乏高效的救援装备。因此,构建本质安全型的风电发展模式,需要从提升人员的专业技能这一核心环节着手。在GWO中国委员会年会上,GWO CEO Jakob Lau Holst探讨了风电技术人才的发展战略。他提到,能源转型的进程离不开大量技术工人的支撑。据GWO预测,未来五年内,全球风电行业至少需要新增25万名技术人员。GWO的入门级框架培训能够为相关的职业教育提供坚实基础,从而确保风电行业未来的劳动力需求得到满足。这不仅有利于推动能源的转型,也将为风电行业的人才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京国际风能大会紧跟行业发展热点,吸引了众多行业内外的“追风者”,论坛上座无虚席,展馆里新品发布、洽谈、签约、咨询不断,既是展现企业硬实力的舞台,也是对接资源,为合作铺就坚实基础的平台,同时也是向观众们普及风电知识,了解风电全产业链发展难得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