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P2025声音丨全国中小型风能设备行业发展交流会在北京召开




以技术创新驱动成长,让我国中小型风电设备的行业关注度不断提升,并以其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商业模式,正在成为我国能源转型“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支撑。10月21日下午,在202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2025)期间,由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装备分会主办的“2025全国中小型风能设备行业发展交流会”,吸引了众多关注中小型风电的同仁前来参会,交流分享成功经验,共同探讨中小型风能设备行业发展方向和前景。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装备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祁和生在致辞中表示,随着智能化、轻量化技术的进步,我国中小型风能设备在巩固原有的通信、军用、民用等无电地区的供电市场的同时,已逐步拓展到工业园区、油气田、港口码头等多种应用场景。当前,中小型风电行业要抓住多领域应用、多能互补和分布式微网、综合能源服务等新的增长点,持续提升自主研发制造能力,提高设备可靠性和服务水平,通过创新实现降本增效,面向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为用户提供更加稳定、高效的新能源应用服务整体解决方案。


在专题报告环节,六位嘉宾发表了精彩的报告。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郭金东在题为《可再生能源综合系统发展趋势与未来风能的定位与作用》的报告中指出,未来中小型风电发展重点领域是工商业分布式、边远农牧区和海岛电力供应中的发电应用,分布式制热、制氢、动能直接利用等非电利用,以及以风光为主的中小型可再生能源综合系统,中小型风电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包括高效低风速技术、智能控制与数字化技术、新材料与结构设计、高效低成本运维技术及分布式风光储一体化技术等。



并网小型风力发电机组主要接入380V低压配电网,具有安装方便、价格低的优势,已在国内外长期生产和使用。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和“驭风行动”的全面铺开,其应用日趋广泛。合肥为民电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为民在报告中介绍了《并网小型风力发电机组通用技术条件》这一标准的制订情况,并详细解读了标准中并网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的等级、正常环境条件和风力发电机技术、电气技术和其他技术方面的相关要求。



青岛安华新元风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鲁中间在《中小型风力发电机多场景应用》的报告中,分享了中小型风力发电机在乡村及边防偏远地区供电、工商业园区及油田补能、基站及交通基础设施供电、海岛以及海洋牧场供电、极寒地区独立供电、海外市场分布式并网等典型场景中的应用情况,提出随着中小型风力发电+各种新能源+储能等系统方案不断创新,中小型风力发电系统的应用的场景将进一步扩大,有望成为分散式风光储充系统中重要的助力板块。



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教授汪建文在题为《发扬持之以恒精神,做好成套系统服务》的报告中指出,与四十年前相比,我国中小型风能设备和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标准不统一等一些多年未解的顽疾。下一步,要积极构建一体化系统服务,在分布式能源供给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质量是中小型风能设备产品的生命线,要高度重视检测认证工作,同时做好技术、人才储备,不参与低价中标,不搞恶性竞争。



江苏盛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苏电鹏分享了《垂直轴风力发电机选型--零碳园区和无电区场景下的应用》,分析了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具有环境适应性强、低维护需求、安全性与静音设计等优势,但也存在着启动功率受限50KW以下、造价成本高、影响输出稳定性等劣势,需要以材料革新与混合设计为技术突破方向。在政策的强力驱动下,风光互补系统成为主流,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市场将持续快速增长,成为特定细分市场应用场景中的“补充者”和“差异化竞争者”。



北京众望和平产业信息技术研究院国际合作部部长葛波在《军民双轨破局:小型风力发电机的战备与民生双赢战略》的报告中,倡议建立高效小型风电机组产业技术联盟,成立关键技术攻坚、标准与测试平台、材料与工艺创新三大核心工作组,打造全球领先的高效小型风电机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共同体。通过共建研发平台,协同研发攻克共性技术难题,降低研发与生产成本;参与制定行业与国际标准,建立统一的性能测试规范与产品认证体系,推动政策支持,培育健康市场。



陈俊铭博士发表了题为《风力机系统解析-效率提升及稳定运转》的报告。提出影响风力发电机效率有风向、转速及使用容量百分比等,其中转速的控制影响叶轮效率是主要因素。效率的提升代表能量的增加,须注意容量及能否稳定的运转。输出功率随空气密度的变化而改变,而空气密度则受环境温度及压力影响,尾翼的长短与面积的大小可作为风力发电机最后的安全屏障。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装备分会综合部副主任王文辉主持了本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