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下午,在202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2025)上,“风资源技术论坛”顺利举办,本届论坛围绕风电场精细化设计、海上风电风资源创新技术、以及适应电力市场的发电量预测与风资源评估等议题展开研讨,为新形势下行业的诸多挑战谋求破局之道,300多位风电同仁参加会议。

会议由鉴衡认证中心、协合新能源集团、金风科技、东北电力大学等协助举办,华泽嘉教授、胡高硕、梁会森等专家主持会议。
嘉宾精彩观点摘要如下
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风资源技术总监 高梓淇
《电力交易场景下风资源评估面对的挑战与思考》

电力现货交易背景下,传统风资源评估及机组选型逻辑发生改变,金风科技风能研究院通过研究全国万余座测风塔时序数据发现,高风速区域因电价分时波动,收益可能不及风资源中等但出力更匹配负荷曲线的区域,且不同区域风资源日内峰谷差、月度风速、年际风速等差异显著,直接重构开发逻辑。选址倾向 “找不同”,不再只看年均风速,而是关注风资源与现货电价曲线的匹配度。机组选型和轮高度选择倾向“更匹配”,出力分析需“更精细”、评估尺度需“更多维”,如此才能更好发挥风资源评估的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
协合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经理助理 马海鹏
《风电项目不同机型方案的限电率差异研究》

在限功率规则一致的前提下,项目采用不同轮毂高度方案会导致全场综合限电率出现差异,而采用不同机型但相同轮毂高度方案时,全场综合限电率差异较小;对新项目评估,可依据附近风电厂供暖期与非供暖期限电率的实际差距研究具体数值,在进行项目不同方案选择的经济性测算时,建议综合考虑项目全生命周期限电率,以判断各机型方案间的差异。
风资源评估技术创新应该在实际项目应用中检验。由协合新能源与鉴衡认证中心联合举办的风翼领航杯风资源评估精英挑战赛正在进行中,赛事为大家提供了实际项目的测风点位实测数据、流场建模及厂家的理论功率曲线,通过不同厂家、研究机构的方案比对、竞赛,交流经验,从而推动技术和可操作性的整体进步。
北京瑞科同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咨询主任工程师 乔延麟
《风电波动性作为风资源评估新维度的探讨》

新的电力市场要求风资源评估从单一结论值转变为波动性曲线,传统电力电量平衡规划方法已不再适用,而当前常用的传统评估方法无法充分反映风电出力的时空相关性,需开发更适配出力特性分析的新方法。风资源时序分析需实现从“趋势预测”到“精准预测”的转变,如引入动态时间分配方法处理时空因素折减,建立风电场特异性折减系数数据库,并引入概率性折减分析方法及电价矩阵耦合机制。
华润电力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卢仁宝
《特定场址下的风资源与载荷评估》

《风力发电机组特定场址评估技术要求》标准是可再生能源专家技术委员会的项目研究成果。在IEC 61400-1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评估方法和要求,充分考虑到实际风电场场址条件与标准情况的偏离,可用于指导特定场址条件评估和在特定场址条件下机组的载荷与结构安全性进行实用性评估。我们期望以标准为纽带,打破企业间的技术壁垒,推动产业上下游的深度合作,在市场应用中规范实践,用标准保障产品质量,为风力发电行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华锐风电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吴俊辉、华润电力技术研究院设计评估中心副主任逄增强、鉴衡认证中心风能研究院院长蔡继峰代表项目联合召集单位,共同发布了《风力发电机组特定场址评估技术要求》,中国电建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国家能源局能源行业风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董德兰见证了标准的发布。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新能源有限公司规划与设计中心副主任 徐忠伟
《南方复杂山地风电场精细化测风方案制定策略研究》

测风不是一种成本,而是一种风控措施,在新能源全面竞价时代,风资源评估已从技术问题升级为生存问题,精细化测风是项目全生命周期中投产比最高的风控手段。行业需要从“省测风”转向“优测风”,以数据质量为核心资产,为风电投资保驾护航。
北京鉴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高级风资源评估工程师 王锴埼
《IEC 61400-1/AMD1 ED4风资源相关技术要求解读》

在最新版标准修订稿中与风资源相关的变化主要集中在50年一遇最大风速、湍流去趋势、正常湍流模型(NTM)和有效湍流计算方法上,其中 NTM 部分明确用湍流分布形式进行机组设计,场址校核中的有效湍流计算也补充了概率分布方式。
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资源评估工程师 张粜
《高边坡地形下风电机组风资源与载荷评估一体化解决方案》

高边坡地形下风电机组发电量和机组安全性均受影响,为此,运达股份提出了一套高保真一体化解决方案,涵盖高精度风资源建模、基于风轮面的载荷耦合计算方法,并通过外场实测、风洞实验与数值模拟交叉验证模型准确性。
美迪欧动力气象技术(北京)有限公司高级风资源工程师 谢新
《非规则大型风电场尾流计算方法研究与讨论》

针对普通规模风电场,建议考虑传播,根据风机排布和风频分布选择线性叠加或平方和叠加,或者不考虑传播与叠加;在平坦地形/海上项目中,建议在20D的基础上增加考虑尾流影响的距离。针对大风量风电场/风电场集群,若机组规则排布,且机型轮毂高度相同不需要考虑风电场间长尾流,建议优先使用LWF;对于其他情况,则考虑传播+线性叠加的方式,同时建议在20D的基础上增加考虑尾流影响的距离。
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解决方案中心副部长 吴宝鑫
《机组大型化背景下的风资源精细化评估》

在如何从风资源评估入手闭环项目运行风险?风资源评估中应夯实项目设计与落地的边界条件,提升项目宏观规划的规范性、项目微观设计的合理性、项目落地实施的准确性;做好项目经济指标与稳定性的平衡,突破局限,即实现项目安全性和发电能力兼得。
荷兰Whiffle公司首席商务官 Bob Meijer
《优化提升场地评估:采用高保真建模更深入了解风能资源、尾流效应和发电量》

传统模型在捕捉微气象效应和尾流动力学方面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在复杂地形和大型海上风电场集群中。采用高保真建模(LES)可精确模拟风的流动、机组性能及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对功率输出、尾流效应和发电量的精准预测。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海上风资源首席工程师 封延松
《提升海上风电场经济收益的关键路径》

提升海上风电场的经济收益,需以度电成本为核心指标,提升风电场开发,风机研发决策的合理性;详细研究度电成本,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做法,用于横向对比,优选项目,制定行业政策。
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风资源专家 黄智
《海上风电场微观选址与尾流控制》

海上风电项目面临尾流影响显著、用海限制趋严等挑战,为提升海上风电项目的发电效率与经济效益,需从设计端优化微观选址与机组布局,并在运行端进行主动尾流控制。
中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体技术部高级工程师 袁令
《耦合物理机制与AI的海上风场高精度评估研究及应用》

当前海上风电发展面临测风数据不足、观测成本高、仿真效率低等问题,可通过两大路径破解:一是构建结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与浮式观测平台的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实现海域风能、水文、地质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提升资源评估精度;二是采集卫星遥感、测风塔等多源数据并进行融合,运用 CNN、LSTM 等 AI 模型,实现风资源评估及长短时预测。
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