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P2025声音丨低空经济在风能领域的创新应用论坛——行业专家带来诸多 “硬核” 成果


2025年10月21日,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2025)同期举办的 “低空经济在风能领域的创新应用” 论坛圆满收官。本次论坛由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主办,大疆创新于洋洋担任主持人,汇聚华能清研院、中国广核、龙源电力、云圣智能、海格通信等 12 家行业领军企业与高校的专家学者,以 3 个半小时的深度分享,解锁低空技术与风电产业融合的创新路径,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低空经济,与新能源核心支柱的风能产业融合,正成为推动风电运维模式重构、安全体系升级的关键力量。但当前融合实践中,仍面临海上运维复杂海况突破、无人机巡检智慧化升级、风电场低空安全管控协同等痛点。本次论坛聚焦 “低空装备在风电巡检运维的实践落地”“反无装备与风电安全管控的协同创新”“低空与风电融合的政策合规与技术保障” 三大核心议题,通过 12 场主题分享,提供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论坛现场,行业专家带来诸多 “硬核” 成果:


华能清研院王恩民:破解海上风电巡检难题



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智能运维大数据部主任王恩民,以《海上风电智能监测与巡检技术研究及应用》为题,系统梳理风电无人机巡检标准体系,重点介绍静态与动态两类巡检技术。静态巡检需锁定叶片成倒 Y 型,效率较人工提升 80%;动态巡检通过 1 亿像素设备实现风机不停机作业,规避发电量损失与人员登塔风险。同时,他发布风机叶片缺陷分类标准,将缺陷划分为 4 级,明确不同损伤的处理方案,为海上风电巡检提供可落地的技术规范。


中广核董超:无人机巡检标准化落地实践



中广核(湖北)新能源检修中心主任董超,分享《新能源风电场无人机巡检技术应用实践》,聚焦无人机巡检的实战突破。其团队开发 “风电智巡” 软件,融合激光雷达与 AI 视觉识别,实现叶片停机不锁机巡检 —— 通过动态跟踪算法,无人机可实时解算叶片转速,拍摄相对位移误差控制在 ±2cm 内。此外,创新采用无人机搭载导电网兜开展叶片防雷导通测试,替代传统吊篮作业,将检测效率提升 3 倍,同时降低高空作业风险,相关技术已在 237 座风电场推广应用。


龙源电力胡鹏:龙头企业的全场景巡检方案



龙源(北京)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鹏,以《龙源电力新能源场站无人机巡检应用》为题,展示龙头企业的技术实践。针对升压站、光伏、风机、线路等场景痛点,提出 “一巢多机” 系统,4-6 台微型无人机协同实现室内外抵近巡检,替代多类智能装备降低投入;研发 “无人车 + 无人机” 复合方案,无人车作为载具与能量平台,支撑沙戈荒、山地等复杂场景的光伏与线路巡检,设备利用率提升 40%。同时,其团队搭建的智能巡检管控系统,已开发 7 类光伏、5 类风机缺陷模型,实现 “巡检 - 识别 - 消缺” 闭环。


润阳能源董晓光:地效飞行器开辟海上运维新路径



润阳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晓光,在《地效飞行器在海上风电运维的优势展望》中,指出传统运维船舶抗浪性差、直升机成本高的痛点,提出地效飞行器的创新解决方案。该装备贴水飞行,速度达 120-550km/h(为船舶 10 倍),载重效率达 50%(超飞机 2 倍),可抗 3-5 米浪高,运营成本仅为直升机的 50%。其团队规划两类机型:250kg 载重机型适配故障消缺,800kg 载重机型满足定检需求,未来可覆盖离岸 200 公里以上深远海风场运维。


大疆创新杨胜:技术创新支撑运维模式转型



大疆行业应用部电力行业市场经理杨胜,以《以技术创新助力风能场站运维模式转型》为题,介绍大疆针对风电场景的硬件与算法升级。其发布的经纬 M400 无人机,具备电线级避障能力,25m/s 速度下可识别并避让 21.6mm 钢芯铝绞线;大疆机场支持 - 30℃至 50℃极端环境作业,100 秒内可飞抵 1 公里处,二次作业间隔仅 2 分钟。同时,通过禅思 H30T 多光负载与 AI 识别算法,实现风机叶片 3-5mm 缺陷检出,已在浙能、国华等海上风电项目落地,推动场站运维向 “无人值守” 转型。


中国通号翟茂春:低空管控的系统级解决方案



通号低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解决方案研究所所长翟茂春高级工程师,分享《智驭低空 增效风能 — 中国通号系统解决方案》,提出 “管得住才能飞得起” 的理念。其团队构建的低空空域智能管控系统(ID-Space),融合 4G/5G 公网与星网,实现 120 米以下空域全程通信覆盖;开发高分辨率气象预报模型,水平分辨率达 300 米,可精准预测风场湍流强度。同时,推出 “无人机 + 机器人” 协同巡检体系,无人机检测叶片、塔筒外观,机器人深入机舱内部探伤,已在昌吉风电场应用,将运维效率提升 50%。


超图软件李学友:空间智能筑牢低空安全基石



超图软件集团总工程师李学友研究员,以《空间智能赋能低空风能安全飞行》为题,提出 “通导监气反磁” 六大技术体系。通过三维低空数字底座整合多源数据,实现风场空域全域感知;依托北斗地基增强站构建天地一体导航网络,定位精度达厘米级;部署低空监视雷达与频谱光电设备,可监测 3km 内 “低慢小” 目标。其团队打造的低空飞行综合管理平台,已在广州、青岛落地,具备航线智能规划、冲突预警、反制联动功能,曾 20 分钟内捕获境外无人机抵近事件,为风场空域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云圣智能周全:低空 + AI 催生产业新业态



云圣智能周全博士,围绕《低空 + AI 赋能低空经济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展示 “机 - 网 - 云” 一体化解决方案。其研发的 “宝莲灯” 全自主无人机巡检系统,具备 IP55 防护、7 级抗风能力,-50℃极寒环境下可自动换电;创新构建 “数据母舰” 驱动的端边云算力网,AI 算法可自动生成巡检航线,对叶尖等易损部位拍摄重叠率提升至 80%。同时,通过四维智慧全息操作系统,整合无人机、地面机器人与物联网数据,已在吉林风电场实现风机叶片、塔筒的常态化巡检,缺陷识别效率提升 3 倍。


众芯汉创张鹏飞:AI 驱动风机 “外巡 - 内诊” 智慧化



众芯汉创高级解决方案工程师张鹏飞,分享《基于 AI 的风机 “外巡 - 内诊” 智慧化应用》,提出融合无人机巡检与在线监测的协同体系。“外巡” 端通过 M400 无人机搭载高速相机,实现风机不停机巡检,4800 万像素图像可检出毫米级缺陷,每天可巡检 20-30 台风机;“内诊” 端依托低代码算法平台,运维人员通过拖拽模块即可训练缺陷模型,新故障识别周期缩短 50%。其团队开发的智能管控平台,已在国电投、龙源电力等项目应用,实现 “巡检任务下发 - 数据采集 - 缺陷报告生成” 全自动化。


尚特杰李小飞:不停机巡检破解降本难题



尚特杰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副总裁李小飞,以《不停机无人机智能巡检解决方案》为题,针对传统停机巡检导致的发电量损失痛点,提出全自主解决方案。系统以无人机 + 智能机库为核心,通过算法识别风机朝向,自动规划正面、背面航线,30 米安全距离内实现高速抓拍;搭载的索尼 6100 万像素全画幅相机,1 张照片覆盖传统 4 张拍摄范围,叶片细微裂纹检出率达 95%。该方案已在四川大唐 329.2MW 风电场应用,单风机巡检耗时从 40 分钟缩至 10 分钟,年减少发电量损失超 10 万度,总投入仅为传统方案的 34%。


内蒙古工业大学高云峰:无人机 + 机器人协同运维



内蒙古工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院长高云峰(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以《无人机与机器人协同作业的风电机组不停机智能检测运维系统》为题,分享多装备协同运维的技术突破与实践成果。针对风电运维中高海拔低温、复杂地形等痛点,其团队研发两大核心技术体系:一是 “无人机 + 机器人” 协同巡检系统,无人机负责风机叶片外观缺陷检测,搭配具备强吸附能力的风电塔筒爬壁机器人,可完成塔筒清洁、除锈、补漆及焊缝探伤,实现 “外巡 + 内诊” 全覆盖;二是不停机检测技术,通过动态跟踪算法与高精度传感器,在风机正常运转状态下完成数据采集,避免发电量损失,相关技术已在内蒙古风电场试点应用,运维效率提升 40%。


海格通信岳志:风电场域低空安全建设实践



海格通信岳志总师,围绕《风电场域低空安全建设应用》,聚焦风电场低空安全管控痛点。针对民用无人机 “黑飞”、FPV 穿越机攻击等威胁,提出分级防御方案:核心区域部署雷视侦干诱一体化系统,可探测 5km 内目标,3km 内实现电磁干扰;辅助部署小型反制设备,形成 “发现 - 识别 - 反制 - 记录” 闭环。同时,其团队严格遵循《GA 1800.4-2021》标准,实现反无人机系统与风场安防系统联动,已在边境风电场应用,成功防范多起无人机非法入侵事件,为能源基础设施安全提供保障。


本次论坛集中呈现了不停机巡检、地效飞行器、低空 + AI、机 - 器人协同等前沿技术成果,12 位专家从技术研发、场景落地、标准构建等维度,为低空经济与风能产业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论坛的圆满举办,不仅搭建了产学研用交流平台,更推动低空技术从 “单点突破” 向 “系统赋能” 升级,助力风能产业降本增效与安全发展,为 “双碳” 目标实现注入新活力。